返回

老建筑如何“开门保护”?

时间: 2017-06-13


世间一切,生老病死,老建筑,也不例外。保护老建筑,是希望她能着,留存城市记忆。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千方百计为老建筑延年益寿,而不是相反。

  上周六迎来中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迄今,申城已拥有1058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覆盖全市16个区。所有老建筑,都面临一个课题:如何开门保护

  开门保护,离不开公众参与。

  老建筑保护,首要原则是——利用服从保护。2003年,《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实施,申城老建筑保护从此有法可依。2006年,保护条例在地方立法中首次尝试立法后评估。后评估表明,如果发现某幢建筑具有历史文化价值,71.9%的市民表示会向规划、房地或文管部门提出保护建议;如果发现有危害保护建筑的行为,82.9%的市民表示会积极举报;78.9%的市民认为,利用服从保护,已深入人心。

  近年来,申城轨道交通建设大规模延展,一旦这些城市动脉遇到保护建筑,都会主动避让。同时,一些损坏或疑似损坏老建筑的事件,也是由公众发现举报,继而得以查处,没有一处被查实的破坏可以逍遥法外。今天,单单在中心城区黄浦区,就有20名文博志愿者成立7支巡查队,对区域内7大块、10个街道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网格化巡查。

  开门保护,更离不开保护思路的开拓提升。前些天,巨鹿路888号老建筑破坏事件引爆舆论。无论什么原因导致事件发生,有一样,却是实实在在必须面对的——一些产权私有的老建筑,年久失修,隐患严重,破败不堪可拍聊斋

  保护老建筑,不是由她去一丝一毫也不能动,而是谁来动、如何动?

  老建筑的衰败过程,都有相似路径。起初,独门独户,然后,岁月流传,人事变迁,一户变成72家房客,破坏性使用,加剧衰败。

  2001年,《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立法调研时,思南路上老建筑的破败,触目惊心。今天,思南公馆,浴火重生,成为沪上文化新地标。

  是让老建筑留在72家房客手上继续破败下去;还是回收后,修旧如旧,开发新功能,保护性利用?这,曾经争议巨大。思南路历史风貌保护,选择了后者——历时10年,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打造完成思南公馆。

  思南路保留保护建筑,先后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部分租用、50年代后的再分配,居住密度从1949年的平均每幢2户膨胀为20世纪末的14户,甚至17户,违法搭建严重,居住功能和建筑本身遭到破坏。

  1999年底,思南公馆立项启动,通过协议置换保护开发。2010年,项目竣工投入运营。整个思南公馆建筑面积约7.88万平方米,其中保留保护老建筑近3万平方米,新建建筑2.7万平方米,地下空间2.2万平方米。改造后这里成为高品质商住综合社区,涉及四个功能区——花园式酒店区、酒店式公寓区、商业内街区和企业公馆区。

  上海10种近代历史建筑类型中,坐拥51栋花园洋房的思南公馆荟萃了其中8——独立花园住宅、联立花园住宅、联排住宅、新式里弄、花园里弄、现代公寓、外廊式住宅、带内院独立花园住宅。

  今天,思南公馆展现的,是海派老屋的精致大气,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开门保护,也离不开新技术应用。

  16年前,第一次在敦煌听樊锦诗先生讲述莫高窟保护的种种设想,我惊讶于一位江南女子数十年在大漠中坚守人类文化遗产的巨大勇气,更折服于她为坚守所爆发出的睿智。今天,莫高窟在种种传统保护技艺之外,更借用新科技,让数字莫高窟担当文化传承。

  古老敦煌如此,申城更不例外。今天,在申城,一处处挂在历史建筑外墙上的二维码铭牌,让建筑可以更方便地说话,让人们可以更方便地阅读,阅读历史故事,阅读城市气质。

  同时,城市肌理基因库也让老建筑保留了自己的DNA基因库中的数据,来源于申城现存历史保护建筑,重点对优秀历史建筑开展一幢一册基础资料调查和保护指南编制,对优秀历史建筑基础信息进行梳理和编册,包括建筑结构查勘、建筑的区位、历史图纸、历史照片、现状图纸、现状照片、改造记录、修缮意向和重点保护要求等信息。

  还有,特色建筑部件仓库,零部件都来自特色鲜明的非保护建筑——小到石库门的一块砖,大到一扇门窗,一旦需要,就可以移植于亟待抢救的保护建筑。

就这样,开门保护,没有狭隘无知,没有固步自封,所有技术手段的精细应用,都服务于延续文脉,留存乡愁,更演绎出这座城市的底蕴和气派。

                                                                            摘自《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