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抢救性修缮要“一地块一方案”

时间: 2023-08-31

市政协委员探讨旧区改造与风貌保护“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抢救性修缮要“一地块一方案”


    拆与留,犹如矛与盾。要造出能刺穿天下所有盾的矛,又要能造出挡住天下所有矛的盾,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以拆为主的旧区改造和以留为主的风貌保护,能否兼得?

    风貌保护

    建议: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昨天,上海市政协开展“推进历史风貌保护和旧区改造”年末委员视察。上海市房管局副局长冷玉英表示,2017年,上海市政府下达的旧区改造目标任务是中心城区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48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3万户,郊区城镇完成4.4万平方米、受益居民900户。截至今年9月底,中心城区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39.3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万户,分别占年度计划的82%和86%;郊区城镇完成11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556户,分别占年度计划的250%和172%。

    “从2013年至2017年9月底,全市已经完成365.6万平方米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提前完成本届政府确定的350万平方米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的目标任务。”冷玉英说。

    事实上,究竟在旧区改造中,如何保留历史风貌一直是政协委员们关注的话题。像2017年上海市政协优秀提案奖中,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提交了《关于让“老旧住房”居民共享城市更新成果的建议》,其中提案提出对本市老旧住房实施综合改造,契合上海城市有机更新发展理念,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表示在“十三五”专项规划实施和有关工作政策研究制定时给予采纳。陈永弟委员提交了《关于保护上海历史风貌,共建卓越全球城市的建议》,提案从保护上海城市历史文脉、激发城市文化活力、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出发,分析了当前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瓶颈,经过市规土局等相关部门的办理落实,推动了全市优秀历史建筑和优秀历史风貌区的保护。

    在昨天的视察讨论中,不少委员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刘毛伢委员特别关注了上海工业遗址的保护,在他看来,上海应该建一个近代工业文明博物馆。随着旧区改造,大量上海的工业遗址已经被拆掉了,在原地重建意义不大。刘毛伢委员建议请有关部门在苏州河或者黄浦江沿线选址建立一个博物馆,让年轻人可以知道上海工业发展的相关印记。同时,刘毛伢委员也希望通过一些高科技的手段,展现过去上海工业的风采。

    活化保护 

    建议:成立综合评估团队

    关于历史风貌保护的问题,在昨天的视察活动中,上海市规土局副局长王训国表示,今后五年,上海将进一步扩大历史风貌保护范围、加上历史街区保护力度,研究建立健全更加严格的历史风貌保护制度,重点包括探索完善甄别确认机制、管理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

    “随着2015年《上海城市更新办法》的颁布,标志着上海进入到内涵发展、逆向生长的发展阶段。”王训国说,“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要转变城市建设发展方式,提升风貌保护理念,将大拆大建的旧改模式,逐步转变为城市有机更新,从以往的‘拆、改、留’转变‘留、改、拆’,以保护保留为主,强化成片、活化的积极动态的保护模式,更加强调保护原有的生活形态,更加强调社会的共同参与,更加强调动态的有机更新,更加强调点穴式的分类施策。”

    王训国强调,上海将深化“成片保护”“活化保护”理念,加强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城市风貌的成片保护,将保护对象拓展至里弄、工业遗产、工人新村等特定历史时期城市风貌的典型代表。

    王训国特别提到,上海将扩大保护对象,将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街坊、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优秀历史建筑、保留历史建筑以及保护规划和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保护对象纳入保护名录。对于具有保护价值但尚未纳入保护名录的对象,面临被拆除、损毁、破坏等情形的,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事实先予保护措施,“上海已经将保护建筑的时间标准由原规定1949年以前扩展至建成使用30年以上的建筑。同时对保护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作出了更加明确、细致的规定。”

    曾经从事多年基层工作的程霄玉委员表示,如何处理好保留保护和旧改的关系,对于市区两级党委和政府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民生大事。一手是要把历史文脉保留下来,另外则是要解决老百姓的居住困难问题,这需要我们有关部门到每一个角度都去看一看。同时,旧区改造和风貌保护,还涉及产业规划问题,有些地方不能拆了,原先的产业规划就要重新制定,程霄玉委员建议成立综合评估团队进行综合系统调研,这个团队中不仅仅包括专家,更要有国企等人员,“到一个街坊一个街坊去评估,‘像绣花一样精细’地做好各项工作。”

    文脉传承

    建议:系统开发旅游资源

    在昨天的讨论中,不少上海市政协委员就如何兼顾历史风貌保护和旧区改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赵国雄委员表示,在香港有专门的委员会,没有房地产商参与,完全从本地文化出发考虑历史风貌的保护,因而他们做出的决策往往争议性比较小,他们做到每一个地方都要去查,哪些保留、哪些拆除,都要分等级。如果开发商参与其中,就能可能产生利益的冲突。

    “究竟如何保留风貌也是非常重要的。”赵国雄委员表示,有时候风貌虽然保留下来,但没有很好地利用,或者把她改造得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即使很漂亮,也是不成功的。

卢卫民委员则提出,现在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的同质化情况比较严重。“现在可以提供给游客参观的历史保护建筑并不多,有些建筑一年只开放一次,希望能够从政府层面牵头,把旅游资源系统化地开发出来。”

    朱少伟委员则特别提到了天灯弄77号的书隐楼,其曾名列“明清江南三大藏书楼”之一。书隐楼所在的小南门区域非常完好地保留了老上海巷弄生活的原貌,但是书隐楼本身建筑却已经是破败不堪。朱少伟委员介绍,由于产权关系复杂,现在房子有的屋顶已经穿了,但仍然没有维修。他建议结合老城厢的旧区改造,通过共同努力,尽快让老城厢的这颗“明珠”重新发出光芒。

    据冷玉英介绍,在推进旧区改造中,上海非常注重历史建筑和风貌的保护,实施抢救性修缮,传承历史文脉,“上海将稳步实施纳入保留保护范围的旧改地块改造,按照规划控制要求,根据地块实际情况编制改造方案,将‘留房留人’修缮改造变成‘征而不拆’改造;积极推进未纳入保留保护范围的旧改地块改造,继续通过房屋征收等方式,实施旧区改造地块整体改造;妥善处置历史遗留‘毛地出让’旧改地块,按照‘尊重历史、分类指导、一地一策’原则,根据保留保护要求推进改造,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王训国表示,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历史风貌保护管理和实施机制,明确风貌评估、实施计划、项目认定、年度计划、配套政策适用、全生命周期管理、评估考核等管理流程要求和激励机制,促进历史风貌项目实施。

    同时,王训国提到,上海鼓励各区开展保护保留地块项目试点,按照“一地块一方案”要求编制保护更新方案,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在成片风貌保护要求下的有机更新模式。

    记者手记

    民生不能忽略

    作为从事旧区改造与风貌保护的专业人士,上海装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蕾认为,房子归根结底还是给人居住的,在旧城改造和老建筑保护的过程中,如何让居住的人更具备舒适感、方便感,同时让原住民爱上这些人类共同遗产,是目前的主要矛盾。

    “我曾经听到一位91岁的老爷爷这样说,‘1平方米带马桶的卫生间,成套厨卫,不裂缝的墙面,不漏雨的屋顶,就是我的幸福。’”冯蕾说,“我们搞建筑装饰的人,听到这样的话,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老百姓的需求其实并不高,关键是我们如何让他们享受到改造后带来的便利。”

    今天的旧区改造已经不止于大拆大建。将旧区改造和历史风貌保护有机结合,兼顾风貌保护、文化传承和居民居住条件改善,这样,在城市更新的同时,也能留存历史记忆,给老建筑注入新活力,才能兼得“鱼和熊掌”。

 摘自《新民晚报》2017.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