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为修复一面老洋房鹅卵石墙 他们花了一个多月遍寻江浙沪建材市场

时间: 2021-10-16

以下内容转自“新民客户端”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杨玉红    2021-10-15 10:02:00

“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如何修缮、保护彰显着上海风度与气质的44处历史风貌区、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日前,上海市房修协会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徐汇实训基地举行专题讲座,上海工匠、上海新长宁集团建筑装饰实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陈建福讲述了建筑守护者面临的困难和破解之道。

图说:陈建福讲解鹅卵石外墙修缮老技艺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修缮人才青老不接

“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陈建福介绍说,在上海从“拆改留”转变为“留改拆”之后,修缮人才短缺问题越发突出,建筑修缮行业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目前,历史建筑修缮的最大问题是专业人才青老不接,主力军是50岁到60岁,小部分是40岁到50岁,40岁往下极少数。陈建福坦言,一方面与专业本身有关,一位成熟的技术工人,培养周期至少需要10年;另一方面,也与培养路径不足有关,过去上海中职学校有“修建班”,但这些年已难觅踪迹,现在土木工程专业一般做管理的多、学技术的少,难招科班出身的一线技术人才。

随着时代发展的变化及环保需要,新科技新材料的生产出现,对传统工艺工法带来一定的冲击,甚至出现部分传统工艺工法面临失传。同时,老建筑的修缮也存在材料选择困难、原型图纸缺失等问题。

老技艺如何传承?

如何让历史建筑“益寿延年”、修复技艺有序传承?陈建福表示,作为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专业房屋修缮企业,公司有一批六七十岁、拥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请他们为年轻人传经送宝;老师傅讲、年轻人记,将这些工艺工法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保留并整理汇编成册,以便更好的发展传承。他举例说,外墙粘上鹅卵石后要刷一层水泥砂浆,加强石子与墙面黏结度,最后需要用清水洗刷卵石表面的砂浆。洗刷早了,刚贴上墙的鹅卵石会脱落下来;洗刷晚了,硬化的水泥浆无法洗刷;洗刷时间的拿捏还因季节、天气等因素而变化,都是老师傅们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没有文字记录,全靠老师傅口传心授。

历史保护建筑修缮坚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保护性修复原则,选择修复材料是非常关键的环节。陈建福介绍说,他们在修复岐山村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时,为了修复一面鹅卵石墙面,耗时一个多月遍寻江浙沪建材市场,就为了找到颜色、形状相似的鹅卵石材料。“最终,我们选择了大量外形相似的原材料,请老师傅一块一块挑选,确保上墙的每一个鹅卵石无限接近于原材料。

针对原型图纸缺失等问题,陈建福还组织专门技术小组,通过实地勘察、测量、查询比对原始资料,去慢慢地恢复图纸,实现建筑修复;建立老建筑修缮的信息录入系统,将项目修缮过程中老建筑的历史背景、修缮前后对比图片、修缮中用到的工艺工法等一一记录。

图说:岐山村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上海将搭建人才梯队

历史建筑的修缮,处处体现着匠心。“修缮老建筑必须要有敬畏之心,宁愿多花点时间做前期准备,谨慎对待,一旦修错是不可逆的。” 上海市房屋修建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法人代表、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冯蕾告诉记者,上海有这么多历史建筑,很多工艺和材料,现在的年轻人见都没见过,如何将其传承下去,老一辈的工匠是我们的宝贝。

“修缮前,他们还会请来‘老法师’现场把关。”冯蕾透露,该公司有个“大神团”,成员大多是返聘的修缮师。他们经验丰富,对修缮工艺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并形成了以老带新的良好氛围。因为有这些老匠人带教,该公司的很多重大项目都交给了年轻人。

上海市加大住宅修缮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制定了《上海市住宅修缮技能提升匠心行动计划(2020-2022)》,聚焦修缮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缺乏体系、层级不高等短板,加强优秀修缮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拔,充分发挥市级高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形成由房管大师、修缮工匠、首席技师、技能专家、技术工人组成的‘五位一体’技能人才梯队。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重点聚焦在居民群众需求迫切、关注度高的相关领域。力争到2022年,使旧住房综合改造、历史建筑保护、物业维修、建构筑物拆除等房屋管理从业人员整体技能素质明显提升,技能人才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得到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一套集教育培训体系、“五位一体”人才发展梯次、若干市级高层次技能人才的房屋修缮行业“1+5+N”特色技能人才发展格局。

新民晚报记者 杨玉